通往文學殿堂的門檻

2014092512:24

曹雪芹筆下的《紅樓夢》裡,有一段描寫寄居在賈家的妙玉,在寶玉生日之際送去一份賀貼,上寫“檻外人妙玉恭肅遙叩芳辰”,而寶玉不知如何回帖,就去請教邢岫煙,邢岫煙便告訴寶玉,她以檻外人自居,你以檻內人回帖,她便歡喜,康泰導遊果然妙玉見了寶玉的回帖,很是歡喜。

妙玉自恃清高,以為看透了世間的一切,已經身在紅塵之外,所以非常推崇范成大的一句詩“縱有千年鐵門檻,終須一個土饅頭”,一切俗世繁華早已看透,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帶發修行自居方外的人,還是沒能逃脫塵世的“情愛”,在靜坐時走火入魔,給那些自恃清高的人,一個響亮的耳光。

檻內人與檻外人的那道檻,既是男女之間情愛的道德界限,又是紅塵與世外的劃分界限,康泰導遊更是我們為人的道德標準。

當我們處在風花雪月的年紀時,無論男女,無論你是在檻內還是檻外,都渴望自己的另一半能踏過那道門檻,與之攜手,共用纏綿,紅塵裡共度餘生。只要是踏過了那道門檻,也就意味著你今生有了責任,有了義務,為伊人遮擋風雨,患難與共。

此後餘生,即使再碰到和你志同道合的人,碰到心儀的人,你們也只能隔著門檻交往,充其量也只能是藍顏知己,因為你們之間有了道德的約束,有了不應逾越的那道檻。如果你不顧道德的束縛,跨過了那道門檻,結果未必如你所想,原來的神往已不再,才知對方也未必就是適合你的人,還是珍惜你最初的選擇吧,即使並不完美,卻是你一生應該相伴的人。

我們都是理性的人,所以道德的約束還是必要的,那道道德的門檻,我們還是不要輕易去邁過。

佛家講究先出世然後入世,一旦踏出那道門檻,便不在紅塵裡,一切功名利祿、七情六欲都成一個空字,同珍王賜豪去體會佛家的六種真意: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和智慧。而道家則講究先入世而後出世,在紅塵之中修煉心性,講究道法自然,超凡而脫俗,體會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的至高境界。

然而,刻意的去劃分那道檻,卻失去了佛家與道家的本意,一個人,身處紅塵,能保持一份淡定與從容,不被欲望桎梏,不被名利牽絆,比起那些自以為看破紅塵,懂得禪意的人,不知要強多少倍。

有人自稱,在禪意裡,天上地下唯吾獨尊,卻不知真正懂得禪意的人,是無心去爭高下的。

作為塵世裡的凡夫俗子,那道檻代表了法律、道德、修養和舍與得。

我們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去為所欲為,即使位高權重的人,過了界,等待他的也同樣是檻內的鐵門鐵窗;我們在道德的檻之間互相尊重,和諧相處,才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;對那些饑寒的人給與一份舍,無形中你的境界高了,心便得到了淨化和昇華。

自以為,在通往文學殿堂的門檻前張望,無心去爭高下,心裡明白一個三四年級文筆好的小學生,同珍王賜豪也能寫出讓人嘆服的文章,謙虛做人,踏實做事。